联系电话
办公室电话:
0791--82293301
友情链接
学校大事记
  • 江西省商务技师学院、江西省商务学校 “十三五”发展规划
  •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5-04 08:49:20 阅读:919次 字体:【

  • 江西省商务技师学院、江西省商务学校

    “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迈进,实施商贸兴省战略,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校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国际有名”的优质特色学校,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事业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学校新班子组建以来,在省商务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校上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高,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苦练内功狠抓内涵,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学校认真贯彻国务院、教育部、教育厅、商务厅等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锐意进取、积极改革、努力实践,经过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于2015年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功跻身全国中职教育第一梯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跻身全国中职学校第一方阵。

    (二)完成学校顶层设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更加明确。为适应新常态,推进学校在中职教育和全省商务事业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学校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完成了发展顶层设计。确立了“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自信、自强、自立”的育人目标和“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强现代服务业,做优传统服务业”的办学特色和“现代赣商培养摇篮、技能人才培育基地”的办学定位,并将此作为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和砥砺教职工奋进前行的一面旗帜。

    (三)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办学功能和办学条件根本改善。校园占地面积实现了由60多亩到560多亩的跨越,完成了新校区教学楼1栋、实训楼2栋、食堂1栋,学生宿舍6栋,运动场看台1栋,以及配套的塑胶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基础设施,总计建筑面积90371平方米。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学校配套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标志着学校发展站到了一个新起点。

    (四)强化人才强校战略,组织和人事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以打造高素质、强技能师资队伍为目标,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办学需要,加强了对各类人才计划的系统整合和有机衔接,学校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了动态更新和结构优化,队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人才竞争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共聘用各类人员130余人次。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商科特色办学成效更加凸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建立实践育人体系,加大专业建设和调研力度,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主攻现代商贸流通业,瞄准高端商贸服务业,调整系部设置,成立了商贸流通系、商贸服务系、商务管理系、商用技术系,专业体系覆盖了商务的贸易、服务、管理、技术四大领域,其中物流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高星级酒店管理、会计等一批专业被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示范或精品专业建设范畴,得到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点扶持,发挥了面向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的优势和特色,赢得了“学校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社会赞誉。

    (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效果更加显著。组建了中和店长班、中和电商班、嘉莱特酒店班、鼎鼎电商班、移动电信客服班和京东商城物流班等一批校企合作特色班,并实行项目制管理。特色班初步形成了“双主体、双定生、双协议、双导师”的“四双”人才培养的生动局面,即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双定生”招生办法;学生分别与学校、企业签订培养就业的“双协议”;学校教师和企业讲师共同担任“双导师”开展人才培养,有效地促进了产教融合和学校教育模式改革。

    (七)开展规范管理活动,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更加健全。通过“十二五”期间建设,特别是在201410月学校新领导班子组建后,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入开展“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专项活动,对不适应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制度内容涵盖了人事管理到后勤保障等十大方面,并对各部门、岗位进行了“定岗定编”,各部门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工作运行有序。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争先创优和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学校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数由原来的79人发展到现在的93人;党员素质不断提升,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较高,业务水平精湛,工作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成为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的排头兵。5年来,有十余位同志获省商务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位同志获省商务厅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及干部选拔任用相关程序,“十二五”期间共计任免中层干部30余人次,进一步发挥了用人导向引领作用,把那些敢于担当,想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使用好、发挥好,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回顾学校“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发扬:

    解放思想,坚持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更新科学管理理念,强化使命意识和发展意识,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保证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从严治党,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和校长负责制,注重领导班子的团结,强化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办学方针,不断强化“做强现代服务业、做优传统服务业”的办学特色,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注重内涵,狠抓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技能大赛为抓手,以实施实践性教学、一体化教学、信息化教学为手段,构建国家-省级-校级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技能大赛体系;强化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是我校获得竞争优势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期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双主体”育人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影响校企合作深度;实践教学管理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还存在薄弱环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各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仍跟不上形势发展和学校工作需要。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不够系统,“双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教科研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偏少,师资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

    教学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进精品专业建设;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教科研能力;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这些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形成更有活力、更具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十三五”事业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重大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着力实施“七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驱动发展、全面开放、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绿色崛起和共享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接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培育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质量提升工程带来新动力。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123工程”,重点建设10所高水平现代化中职学校,培养200名专业技术技能名师,打造30个特色专业群,为我校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动力。

    人才培养不足带来新挑战。“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实施“技兴赣鄱”专项行动计划,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而目前我省技师学院培养能力仍不足。我省正在实施的商贸兴省战略,需要造就大批掌握商务的高技能人才。江西省商务技师学院作为全省商务系统唯一一所技工院校,理应以品牌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强化特色、树立品牌,更好地满足商务经济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办学层次提升带来新期待。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教育主渠道,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按我省现行政策,技师学院培养的高级工等同大专学历,预备技师等同本科学历。学校升级为技师学院必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为学院提升办学层次,今后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化“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发展理念,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主题,把加强内涵建设作为发展主线,夯基础、补短板、上水平、创一流,实施“质量工程、品牌建设、特色学校、国际接轨”四大战略,努力把学校办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国际有名”的优质特色学校。

    (二)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提升技师学院吸引力为抓手,到2020年,建成与我省商务经济发展格局和水平相一致、具有商科特色和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学校,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和江西省高水平现代化中职学校的创建要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目标,成为江西技工教育的“窗口”。

    1.提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常规管理机制,以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系统为基础,形成学校自主诊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主动适应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创特色。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是国内外职业院校发展的秘诀之一,也是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特色”是职业院校的“发展线”和“生命线”。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利用1-2年的时间,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园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力争探索出具有鲜明商科特色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3.树品牌。通过1-2年的特色发展,做强做精中职商科教育。在办学观念、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凝聚足够的能量,打响商科教育品牌,为促使学校发展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4.扩影响。创新举措,全面扩大学校影响力。建立并完善对外宣传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增强全员宣传意识,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宣传工作方面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宣传工作者的积极性;积极搭建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联盟和赣商论坛等对外交流平台,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师生技能竞赛,并逐年提高成绩,力争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争取加入专业性全国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时,广泛开展行业、企业、校际交流,不断扩大培训鉴定规模;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对接,主动靠近媒体,积极争取他们对学校宣传工作的支持、指导与配合,借助媒介力量提高宣传效应和学校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最大限度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效应。

    促升级。拟经过35年的努力建设,并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强化内涵建设,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教辅设施等方面建设;扩展校园,进一步改善办学空间和条件,增强办学的软、硬实力等措施,把握时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跨入高等教育序列。

    (三)发展目标。

    1.办学理念更加先进。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全面树立“以人为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全面增强师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育人机制更加有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和课程改革,扩大学生多样性学习选择权。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学校、企业的共同责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和使用的契合度。全面贯通5年制、6年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中级工、高级工和预备技师成长通道。

    3.专业布局更加科学。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和内贸流通现代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稳定三年制中职专业,适度扩大高级工和预备技师(技师)专业数量

    4.优质资源更加丰富。2020年,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功能更加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师资队伍规模、结构更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办学经费、招生就业、社会培训等方面渠道通畅,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5.发展环境更加优越。规章制度建设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教学督导评估、教育投入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平安校园建设、教育质量评价等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依法治校不断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四、“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工作任务和措施保障

    (一)办学规模与硬件建设

    1.具体目标

    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年均6000人左右,年职业培训规模6000人次以上。招生规模保持稳定,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巩固率达90%3年内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在校生规模不低于60%,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年培训规模不低于1500人次。

    新增建筑面积36830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27200平方米,其中一体化教学与实习、实验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2.5万平方米。实习场所符合企业工作环境要求,布局合理,建有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教学场所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师研修工作区。

    实习、实验设备设施与办学层次、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保证每生有实习工位,新增2477万元实习、实验设备设施,学校总设备总值达4353万元以上。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合理设置专业。按照人社部新颁布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专业统筹规划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减少三年制班级规模,增加五年制高级技工班和六年制技师班的开设数量。

    2)拓展多元招生渠道,提升生源质量。充分利用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加强宣传,积极拓展联合办学渠道,努力提升生源质量。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实训设备。按计划有序推进商贸流通和商贸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烹饪、财会、电梯、幼教等五个重点专业建设的进程,充实五大重点专业的设施设备,实现学校电子商务、烹饪、财会等专业向纵深发展。

    4)抓好职业指导工作,提升就业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自我要求。及时追踪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学校(院)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就业前适应性培训制度,组织专门队伍开展就业前培训,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建立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5)拓宽经费投入途径,推动学校建设。以项目创建(如全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为契机,主动加强与财政、教育、人社等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途径的经费投入。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后勤社会化、企业行业捐赠等途径,筹措学校(院)办学资金。

    6)加强信息报道工作,加大特色宣传。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为依托,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学校近年取得的成绩和成果,加大学校职业教育特色的宣传力度,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具体目标

    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和内贸流通现代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专业规范化建设水平。稳定三年制中职专业,三年制专业总数保持在15个左右;设高级工专业不少于9个,预备技师(技师)专业不少于5;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至2020年力争建设1-2个国家示范专业点,2-3个省级品牌专业,3-4个省级特色专业,6-8个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力争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6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好校级精品教材20部左右。

    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课改专业参与率达100%。通过三年课程建设,各专业均形成“职业功能模块”课程结构,强调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培养培训。创新和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常态化;探索五年一贯制教学,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围绕学校骨干专业、新兴专业、特色专业,开发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特色的教材,5年内校本教材的开发且公开出版总量达30本。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逐步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依托专业群专业指导委员会,深入政府、行业、企业调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及时掌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建设思路,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品牌建设。

    2)积极开展争创活动。继续做强原有省级示范专业、省级实训基地;进一步开展争创活动,采取突出重点、分解任务、分工负责等措施,继续争创省级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

    3)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从专业建设角度加强校企合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交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技能操作训练等方面,以企业需求促进学院专业建设。

    4)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为建设原则,强化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提升层次,重点发展。拟在数控加工、烹饪、电梯、电子技术应用、现代物流等专业进一步提升高级工人才培养力度,在烹饪、电子技术应用、数控车工3个专业进一步提升技师人才培养力度。

    5)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立由职业教育培训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院校优秀教师组成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完善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结构;开发核心课程,突出能力本位,突出工学结合,突出任务引领,编制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队伍建设与教学科研

     1.具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建设一支“民主务实、乐于奉献、开拓创新、善于合作”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加强建设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今后5年,学制教育师生比控制在1:16左右;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不低于教师总数的70%,其中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占25%以上。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5%以上。技术理论课教师中具有高级技能及以上职业资格的达6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具有相关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其中具有高级实习教师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占45%以上。5年内每专业培养4名左右骨干教师、2名左右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6名左右省名师,3名左右省职教领军人才。

    每年发表的教科研论文50篇以上。今后5年,确保教师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数量稳步增长,每年争取1个以上省级、6个以上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组织开展3项省级教学规划课题,10项厅级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获市、省人民政府职业教育成果奖二等奖以上2项。同时,加强实用技术、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要争取省部科研项目2-3项,厅级科研项目10-15项,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加强中层管理团队建设。建立完善培养、选拔、聘用、考核、评价等用人机制,真正提高学院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2)实施专业(学科)建设“领头雁工程”。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专业(学科)教研组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核心教师团队,引领专业(学科)创新发展,办出水平、办出质量。

    3)实施品牌化办学“大师工程”。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形成一支由3-5名省级技能大师组成的大师团队,组建大师工作室,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办学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4)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名师工程”。打造一支由专业(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校级教学名师队伍,实现所有专业校级名师全覆盖,引领各专业的发展提升。

    5)实施教师团队建设“青蓝工程”。通过项目驱动、活动带动,鼓励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建立一支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比较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团队。

    6)实施教师管理“强基工程”。进一步建立完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设计,规范常规教学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引导教师积极上进,钻研业务,乐教善教,形成正确制度导向;实施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导入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全面、全过程可控,持续改进。

    7)实施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培优工程”。对专业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加国家和省级“双师”培训,组织好校内师资专题培训,形成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让更多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8)实施教学改革“创新工程”。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专业课程细分等方面入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精准发力,创新培养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强化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9)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铸魂工程”。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评优评先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团结的教师成长氛围;把创优活动和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结合起来,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使每个教师都能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和引导学生。

    (四)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

     1.具体目标

    围绕“以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自信、自强、自立”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师为根本宗旨,加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特别是建设好班主任队伍;建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完善学生奖学金发放、助学金发放和困难生帮扶的机制。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健全德育工作网络。从常规建德、课堂渗德、党团建德、生活融德、合力育德五个方面强化三全育人。即加强德育常规教育,开展《学生手册》系列学习活动,遵章守纪明辩是非,深入实施“三自”技能德育学分制;明确每月教育主题,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发挥学科教学特别是德育课程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改革德育教材和教法;依托党团组织榜样引领作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利用家长委员会、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借力家庭、社区、企业等共建单位的教育资源,合力育人,努力发挥网络型德育工作机制的最大效益。

    2)着力构建“三自”特色德育。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学生管理工作,实施“自信、自强、自立”“三自”德育工程,建构“管为基础、引为主导、践为核心”的德育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组织保障有力、管理机制健全、德育工作队伍素质高、校风校纪好。

    3)大力推进学风建设。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科学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热爱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4)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和用好学生干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5)提升班主任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着力培养和推广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理念先进、成绩显著、能发挥引领作用的专家型班主任和星级班主任。通过推优、观摩、学习,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培养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学生管理员和辅导员队伍。

    6)强化行为引领。完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细化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学校规章制度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学生“行为百分考核”,严格奖惩制度。做好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规范程序、透明公开,充分发挥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关注困难学生、弱势群体和个性学生,做好物质帮扶、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7)丰富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系列化、程序化建设,围绕学校德育目标,从学生思想发展循序渐进出发,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推进德育教育活动分年级、分层次、分主题进行,探索德育教育形成系列。重点搭建以主题班会、教室、宿舍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重大仪式活动等形式为载体的德育教育平台,着力开展“责任、感恩、诚信、合作、孝敬、生命、安全”等主题的学生德育教育。

    8)引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开设创业班,立足“分类辅导,逐步进阶”原则,为创业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和创业实践方案;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创业交流沙龙、创新创业事迹分享会、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开辟学生创业园地,将创业园打造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完成经验积累、实现全面成长的有效载体。

    (五)学校管理与后勤保障

    1.具体目标

    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契机,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学校人事用工机制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院系二级管理,逐步扩大教学专业系部管理职权;打造和优化管理团队,提高管理实绩;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师生积极参与学院管理。

    牢固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思想,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的后勤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学校后勤保障水平,师生满意率高;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后勤社会化新路子;严守财经法纪,严格财务制度;完善校产信息化管理,各类设施设备管理规范;加强节约型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通过健全学校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理顺各类关系,明确相应职责,精细、严谨、扎实、有效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适应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修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2)健全学校人事管理机制。制定适合学校(院)工作实际的职务晋升选拔推优机制并认真实施分级聘任工作。制定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结构工资实施方案,积极打造三支队伍的建设,即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中层干部队伍。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有机结合,促进学校(院)人事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继续修订完善学校(院)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办学,照章办事;建立起完善和修订制度的运行机制,明晰全员参与管理的目标,以管理求规范、以规范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

    4)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院)教代会的作用,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鼓励教职工开展民主监督,参与学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招生公开、聘任公开等系列政务公开制度,召开教师民主恳谈会、家长民主恳谈会等,接受全校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逐步推进学院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5)完善学校后勤保障机制。加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能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与强化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寝室、食堂和超市的监督和管理,对师生满意率进行调研,为师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六)基地建设与数字校园

    1.具体目标

    创建集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服务、培训为一体,具备完备培养培训体系,具有规模化培养培训示范效应的新型实训基地,并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制定管理、考核等制度。按校企合作双赢原则,制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引进行业企业设备与培训资源,5年内新建、扩建20个左右校内实训室(工作室);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建立校外“产学合作工作站”。5年内新增校外实习基地20个。

    夯实校园网络建设基础,构建以“办公现代化、管理信息化、构建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为重点的智慧校园工程;建成以校园网为依托的课程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校园信息发布平台、OA办公平台(校讯通平台、学分制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提供较完善的网络与支撑环境;建成数字化资源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建立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遵循分层负责、逐步实施、强化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制订、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资金落实等工作,逐步推动实训基地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2) 强化实训队伍建设。加强一体化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院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3)健全校企共建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互惠共赢原则,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密切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高级技师、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强化基地运行与管理。

    4)开展信息平台建设。立足便捷化服务,加强学校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满足学校和师生在管理、教学、沟通、获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5)加强资源服务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建立数字化资源库。结合高技能人才输出标准、高技能人才素质管理体系及就业体系,构建具有素质报告、函件发送、人才索取、搜索简历、校企对话等多种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七)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

    1.具体目标

    依据《江西省商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以赣商文化为灵魂,按照“赣商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专业文化进实训室、高雅文化进宿舍、素质文化进社团、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要求,以“五文”(文化标志的设计、文化体系的建设、文化环境的营造、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品牌的打造)为重点,打造优秀的环境文化,高尚的精神文化,科学的管理文化,鲜明的赣商文化,鲜活的创业文化,丰富的活动文化,文明行为文化、和谐稳定的平安文化。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打造高尚的精神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主题活动;彰显赣商文化,倡导赣商精神,在全校师生尤其是学生中大力宣扬赣商文化精神,以赣商文化精神及语录激励和鞭策师生员工;编制视觉手册,提升学校形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校徽、胸卡、文件纸、档案袋的设计使用,汇编学校视觉形象手册,打造学校文化的外在标识系统,提升学校外在形象。

    2)打造鲜明的赣商文化。重点打造“四个一”文化建设项目,即编写《赣商文化读本》、建设赣商文化文化长廊、推出赣商讲坛、搭建现代赣商大舞台。

    3)打造品味独特的环境文化。按照“绿色、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人文生态环境,使校园的景观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增建校园人文景观,加强教室、办公室、实训室文化建设。

    4)打造科学的管理文化。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管理文化,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规范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高效运行机制。

    5)打造鲜活的创业文化。围绕现代赣商人才培养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园、成立创业学院、加强与校友们的联系。通过职业发展课堂教学、学生职业社团活动、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生动局面。

    6)打造文明的行为文化。推动学习型校园建设、倡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形成崇尚技能的职教文化。以推进行为规范建设为重点,完善校园规范体系建设,不断规范行政人员管理行为、教师教学科研行为和学生生活学习行为,塑造全校师生的良好规范形象。

    7)打造丰富的活动文化。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生文体实践项目、开展校园文体品牌项目集中展示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8)打造和谐稳定的平安文化。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对校园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建设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八)合作办学与社会服务

    1.具体目标:

    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实行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扩大合作办学的形式、规模和层次,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聘请行业专家进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学校兼职教师,将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瞄准企业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和工种,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素质提升。积极吸引企业资金和技术,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十三五”期间,争取做到每个专业都有至少1-2个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项目,做到人数较少专业每50学生至少一个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项目,人数较多专业每100人至少一个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项目,到“十三五”末,校企合作项目力争合作数量达到30个,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经营的新路径,力争实现引企入校项目4个。

    坚持技工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积极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等各级各类社会培训,有效履行技工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今后5年,力争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30000人次,其中,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达到5000人次以上并建成江西省电梯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生双证率达到100%。

    2.实施策略与措施:

    1)把握契机,增进校企合作程度。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教学资源、合作机制建设、产品研发等领域开展“广度拓展、深度对接”式的合作。依托江西省商务职教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按照一个专业2个校企合作企业的比例关系,建设40个左右紧密合作型的校企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逐步扩大“订单培养”规模.

    2)依托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订单培养”、“组建产学研联合体”、“职教集团”以及“特色班”等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建立校企共建共享机制。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特点化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努力实现“八个合一”目标,即学校与企业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力争“十三五”期间校内建有4个“引企入校”实体。

    3)追求双赢,推动院校合作进程。一是加强与高职、本科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高职、本科院校教育资源,重点开展与高职、本科院校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合作院校的数量,并且力争在办班形式上有新的突破。二是加强与兄弟技师学院的联系。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积累办学经验,借势发展。三是加强与国际职业学校的合作,主动开拓生源市场,稳步推进合作。

    4)发挥优势,加强培训鉴定工作。发挥学校培训鉴定机构的优势和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承担对务工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以各类创业培训工作,提高受训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动态变化,根据社会所需人才,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实施培训。加强与上级机关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培训工作动向,争取相关培训的支持和落实,积极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培训效率。

    5)加大投入,构建数字服务平台。加大培训鉴定信息化建设的配套投入,在人员、资金等方面适当给予支持;继续深化完善培训鉴定查询软件系统,不断提高信息集成水平;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并做好高技能人才的跟踪服务工作,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数据库,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

    6)利用资源,创建校社合作渠道。充分发挥学生实践团体的力量,利用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组织高星级饭店运营及管理专业、幼教专业、电子电器维修与应用专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开展社会服务。

    五、“十三五”事业发展保障

    (一)思想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发展意识。始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牢牢把握为我省商务经济输送更多、更好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方向。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为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组织保障

    团结、勤政、务实、开拓的领导班子,是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领导保障。学校(院)领导班子依法治校,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完善校长负责制,切实保证校长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决策领导,同时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

    协调、高效、勤奋、创新的中层干部队伍,是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执行保障。通过校务公示栏、学校门户网站等形式公开校务,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引领,凝心聚力,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朝既定的目标不懈努力。

    (三)制度保障

    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常规管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细化各个管理环节,实现管理过程的严、细、实。强调管理到位和管理效能,通过加强管理来提升工作效率,逐步向优化管理过渡,使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努力达成学校规划目标。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加强各级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素质好、效率高并能相互协作的管理干部团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在完善专业部管理、健全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责权利统一的岗位责任制,绩效优先、兼顾公平与和谐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经费保障

    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大对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办公及教学用品采购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有效使用和保养现有实习实训设备。图书、校园有线网络、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站等教育资源发挥应有功效。

    (五)安全保障

    安全、卫生、文明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学校高度重视学院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责任追究制,落实防火、防盗等各项预防措施,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校舍安全事故、饮食饮水安全事故、学校组织活动中重大安全伤害事故的发生。